在云計算時代,軟文世界致力于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網媒資源對接與交付模式的轉變,讓軟文投放更簡單。
第一,積累新聞素材。
人民藝術家老舍曾經對初學寫作的年輕人說過:"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認為"材料少了不好辦”。有個外國記者說:"你要有作為嗎?靠8小時寫稿不行,要做到24小時的”。這些都說明積累素材對寫作的重要意義。作為一個基層的,專業性不強的通訊員,更應該重視積累新聞素材。
新聞素材是進入通訊員視野并被通訊員所意識,所采摘的生活現象,即從社會生活攝取而來的、尚未通過提煉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沒有新聞材料的積累過程,就談不上新聞寫作的問題,作為一名通訊員,要積累新聞素材,必須重視自己的“筆記本”。法國作家果戈里便有一個近五百頁的筆記本,他總愛把自己每時每刻看到的、聽到的傳聞趣事、警句諺語隨時記到這個筆記本上。他說:“一個作家。應該象畫家一樣,身上經常帶著鉛筆和紙張。一位畫家如果虛度了一天,沒有畫成一張畫稿,那很不好。一個作家如果虛度了一天。沒有記下一條思想,一個特點,也很不好?!?
每一個通訊員,要寫好一篇新聞稿,就必須養成隨得隨記的習慣,把在所見所聞所看、有可能產生新聞的素材積累起來。一個通訊員在幾年的采訪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筆記本”,將成為我們從事新聞寫作和研究工作的"萬寶囊”。我從事通訊員這項工作已有近3年的時間,搜集、整理資料,是我寫新聞稿必備的一項工作。有時有素材,不知該如何寫時,就看看資料,模仿,久而久之積少成多,現在寫一般的稿件不用費很多時間和精力。
第二,選好新聞題材。
新聞素材經選擇、集中、提煉,其中一部分被我們寫入新聞作品。我們常說:”收集材料要以一當十,使用材料要以十當一”。采訪到的材料多,稿子里使用的材料少,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但是,如果不想辦法提高新聞素材的利用率,讓大量的、有生活氣息的材料“爛"在自己的筆記本里,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初學新聞報道的通訊員,最常犯的一個毛病,就不重視新聞材料的利用和選擇,有時恨不能將自己的采訪所得全部堆砌到新聞稿里去,或者面對大量的新聞素材。
那么怎樣才能提高新聞素材的利用率呢?一個重要途徑就是盡量把精彩的新聞素材轉化為新聞題材。要選擇那些真實的、有較大新聞價值的、符合新聞政策的材料作為新聞題材,要使選擇的材料新穎、生動、有特色,能夠有助于說明、烘托和突出新聞主題。而沒有被選為新聞題材的素材,也不是全無用處。它還可以作為新聞背景,加強新聞報道的縱深度;或者作為我們的生活積累,幫助我們捕捉和深化主題;或者應用到其他新聞體裁中,搞好新聞素材的綜合利用。
第三,找準新聞角度。
角度,是新聞寫作向自然科學借用來的一個概念。報道的角度,是我們認識被報道對象的思想方法及對被報道對象各“側面”把握水平的綜合反映的結果。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說明我們處理采訪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聞價值的流程。大量散漫在筆記本上和記憶中的材料,如何進入新聞的既成軌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構成為新聞的特殊由頭,就為我們進入材料的世界打開了一個突破口,開啟了一扇大門;同時,找出最便于讀者接受的角度,實質上是對材料的歸納和梳理,并對讀者認識、接受事實起到了一個”導讀”的作用。
上一篇 企業做軟文營銷的目的和優勢是什么
下一篇 七夕節活動軟文怎么寫更能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