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計算時代,軟文世界致力于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網媒資源對接與交付模式的轉變,讓軟文投放更簡單。
我曾在單位宣傳部從事過宣傳工作,在眾多報刊上與文朋詩友作過“鄰居”。在此,淺談一下自己從事新聞寫作、宣傳報道的方法、技巧,以饗網友:
一、“吃透”兩頭,培養自己對新聞文稿的宏觀把握能力。
所謂兩頭,一是指上頭,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和經濟形勢以及報刊每時間段所要宣傳報道的要點、重點,編輯用稿的意向和要求等;另一頭是指下頭,即我們新聞工作者所身處的社會基層。只有充分熟悉了上頭的報道要點和側重點,下頭所發生的事件詳細動態、過程,我們才有可能從身邊的社會環境抓到有價值的“活魚”,才能深入挖掘,不落俗套地寫出有新意的新聞稿件,才能提高稿件的命中率。
最初學寫新聞時,我就曾吃過對題材宏觀把握不好這個虧,不重視研究報紙的欄目,到基層采訪到自己覺得有價值的人和事就埋頭猛寫一氣,成稿后也不仔細斟酌就急急投往報社,結果稿件被編輯部老師“斃”了不少。后來細細分析,原來問題就出在自己對題材挖掘不深,沒有從宏觀上把握好新聞的由頭,使稿件顯得平庸、一般化。再從報紙上學習新聞同行報道同樣題材的新聞稿件,從中作些橫向比較后,自己就從中受到一些啟發。別人寫的新聞稿件不但宏觀把握得好,而且報道角度選得巧,標題用得妙,導語也寫得比較精當,通篇稿件文字表達極其精煉,極少有贅述的“敗筆”。這是很值得學習借鑒的地方。
二、“磨亮”自己的“新聞眼”,培養自己的新聞捕捉能力。
我們每一個新聞工作者都有各自的觀察事物、分析事物和表達事物的方式方法和習慣。而新聞的體裁和寫法無非就是那么幾種,我們要想從表面上看來極平凡的工作、生活環境中去敏銳地洞察到具有新聞價值的題材,并迅速地把它報道出來,要時時不忘做一個觀察事物的“有心人”,“磨亮”自己的“新聞眼”。
在這里,我所說的“新聞眼”是指我們新聞工作者對新聞的敏銳感覺和認識能力。很多有價值的新聞題材,往往由于我們捕捉新聞的能力不高,而挖掘不出來,待他人寫出同樣的題材后才恍然大悟:這個題材我早就想到了,手頭也有一條好新聞的信息呢?即使寫出了稿件,也是步別人的后塵,如果立意不新,加上預測性和時效性等因素,自然稿件就很難得到編輯老師的認可和青睞。這一現象值得思考。
三、提高文字表達能力。
一個新聞工作者要想寫出有一定質量和份量的新聞稿件,一般來說,除了具備宏觀把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新聞捕捉能力之外,還應具備較高的文字語言表達能力。從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新聞稿和散文稿文字表達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從本質上來說,它們不是一個體系里的文體,一種是新聞性的,另一種是文學性的。我在初學寫新聞稿時就曾犯過刻意追求辭章華美的錯誤,總覺得新聞的文體讀起來不那么優美,是一種實打實的枯躁乏味的人和事的再現。雖然,新聞稿也不排斥文字表達上的美感,搞一點具有新意的路數,但這畢竟跟新聞工作者各自的文字駕馭能力有關。
我本人初學新聞寫作“道行”淺,所以,在文字表達上往往不盡人意。例如,從報社編輯老師幫我修改、潤色刊發的新聞稿件中,我認真對比、總結,將其中的一些字句與我的原稿件逐字逐句對比分析后,我深刻地領悟到了新聞稿件文字表達的重要性。比如說,有時一句話換一種說法,或增加或刪減幾個字,這句話所表達出來的效果就會有較大的變化,言簡意賅文意突變,增色許多。因此,我認為,新聞工作者要寫好新聞稿件,想用文字語言藝術最準確地表達出我們所要報道的新聞,必須在提高自己的文字表達能力上下大功夫。
文章來源網絡,侵權聯系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