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計算時代,軟文世界致力于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網媒資源對接與交付模式的轉變,讓軟文投放更簡單。
一、新聞六要素(必不可少的,一定要牢記)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也可說“過程”)、結果。
二、新聞組成(新聞的結構)
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輔助部分。
標題:高度概括,抓人眼球。
導語:用來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實,使讀者一目了然。
主體:隨導語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敘述事件、闡發問題和表明觀點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聞的關鍵所在。
結語: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話,是消息的結尾,一般為事件的意義、影響或作用;背景:是對事件或任務的補充,常常插在主體部分,也可插在導語或結語之中。
特點:真實具體、反應迅速、觀點明確、語言簡潔。
三、新聞報道的寫法
新聞寫作是新聞事實的文字表達的一種手段,是準確、鮮明、及時地報道新聞的重要環節。我今天主要介紹新聞寫作的一般規律以及幾種常用新聞題材的特點和寫作方法。
要從事新聞寫作,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新聞?新聞就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這一定義明確規定了事實與新聞的關系:新聞的本源是事實,新聞是事實的報道,事實是第一性的,新聞是第二性的,事實在先,報道在后,也可以這樣說,事實是構成新聞的細胞,離開了事實,新聞也就不存在了。新聞寫作,實際上就是客觀地記敘事實、評述實事。我把新聞寫作的過程比喻成包包子:第一,包子餡就是新聞素材,就是你要寫的這個新聞的事實;第二,包子皮就是你組稿的基本功,包子沒皮何談包子?第三,包子上的花就是你創作技巧,也許有人會較真,包子沒花也照樣吃。我說那就不一定是包子了,所以也就和新聞更是扯不上邊際了。
四、如何寫好新聞宣傳報道稿件
?。ㄒ唬┦紫纫浞终J識新聞宣傳報道工作的重要性。基層通訊員在進行新聞宣傳報道時光說不練肯定是行不通的,但是光練不說同樣也只會是事倍功半。作為基層通訊員,從事宣傳報道工作是件苦差事,有時為了一篇稿件,經常深夜伏案,彈精竭慮,絞盡腦汁,辛辛苦苦寫出的稿件,投出去也可能如石沉大海、杳無音訊。
在新聞稿件寫作之前對信息需求的判斷、對信息價值的評估、對信息資料的逐步積累和深入加工的過程,也要占用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可以說花費在這方面的時間往往要比真正坐下來寫稿子的時間還要長,至少我是有這方面體會的)。所以,這就需要我們從事新聞創作的通訊員們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磨礪。需要自覺地、持之以恒地來面對各種挑戰,需要付出比常人多幾倍的努力和心血。惟有如此,方能漸入佳境,最終修得正果。因此,我們基層通訊員只有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從內心深處培養新聞寫作的興趣,熱愛新聞宣傳報道工作。
?。ǘ┣趯W習、多動筆,這是寫好新聞宣傳報道稿件的基本功?;鶎有侣勑畔碓从邢?,不可能每天都遇到驚天動地的新聞,若想在報刊雜志上“拋頭露面”,不勤奮是很難出成績的。俗話說,勤能補拙,要努力培養自己的新聞敏感性和洞察力,掌握新聞寫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學習方式很簡單,一方面利用業余時間多讀書看報,加強相關業務知識的學習和對資料的理解,從中發現新聞點;另一方面經常走出去,深入一線采訪,通過自己的切身感受,捕捉新聞線索。所以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新聞寫作除了要做到手勤(勤寫)、腿勤(勤深入基層)、嘴勤(勤問)、腦勤(勤思考)的基本功外,還要做到認真研究報刊雜志刊登的新聞稿件,做到稿件對號入座。因為報紙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報道重點;每個版面也都有側重,都有自己的固定欄目。因此,新聞工作者要養成天天看報的習慣,在仔細研究各個版面、各個欄目報道內容的基礎上,結合本單位的工作實際,整理素材,選好角度,按報紙的版面、欄目有針對性地精心采寫、對號入座,就能大大提高稿件的命中率。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要想拓寬報道面,不但要寫身邊有特色的消息、通訊,還應緊密結合單位管理實際,及時反映干部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這方面的稿子可以采用圖片、言論和讀者來信的形式,以增強宣傳報道的現實指導性。文章在報刊雜志上發表了,成就感也就油然而生,我們在激動之余,還要冷靜下來及時地把見報稿件和自己的底稿進行仔細研究對比,從標題到內容,看一看編輯做了哪些改動。通過學、寫、改反復“修煉”,我們的寫作水平就會不斷提高。在寫新聞通訊稿的同時,還要經??磩e人刊登在報刊發表的稿件,從中學習汲取,彌補自身不足,再應用到工作中。同時在不斷的學習和工作中,還要善于與其他人了解與溝通。就像打仗需要知已知彼,營銷需要了解需求,新聞工作者也要善于了解與溝通。及時了解時事、政策,分析現階段各種宣傳媒介的宣傳導向,如果把宣傳稿比喻成一件商品,把報社編輯比喻成客戶的話,我們要先了解用戶的需求是什么,需要哪些方面的文章,然后才動筆寫文章。找到了需求,我們還要注意適銷對路,就是要積極了解報紙各個版面的主旨和主要內容,有針對性的投送稿件,這樣就有可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ㄈ┰谛侣勑麄鲌蟮拦ぷ髦猩朴谟^察和總結是提高自身素質的有效途徑之一。我們每個人都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工作,身邊不會經常發生那么多轟轟烈烈的大事件讓我們去報道,我們只能通過平時細心的觀察和了解才能在平凡的小事中找到與眾不同,并且通過總結使它產生被報道的價值。另外要善于抓點。這里的“點”指的是新聞點。每篇新聞報道都應有它值得報道的新聞價值,新聞價值就體現在這個點上。平時做任何一項工作都有它的目的性,而這個目的性往往都是圍繞目前工作的熱點、焦點所開展的,因此,在寫新聞稿時不但要真實描述新聞事件的起因、過程和結果,還要不斷地挖掘新聞事件背后的意義和目的,并且在稿件中要明確點出,一針見血,這樣才能避免寫出來稿件流于形勢,缺少內涵。要善于充分利用新聞圖片。因為新聞圖片是會說話的報道,一張交待清楚、視覺沖擊力強的新聞圖片勝過千言萬語的描述,一張好的新聞圖片再配幾句簡短的解說,就是一篇很好的圖片新聞,而且圖文并茂,很容易得到編輯的青睞和讀者的喜愛。還要善于“未雨綢繆”。未雨綢繆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就是要事先做好準備。寫稿也是這樣,不能打無準備之仗。比如在搞任何活動之前,應先了解活動的主題,搞這次活動的目的和意義,在心中打好底稿,活動中仔細觀察和認真發掘,活動結束后就能很順利的寫出新聞宣傳報道稿件。
五、紀實類新聞宣傳報道的寫作技巧
如何寫好新聞稿件,提升新聞撰寫編輯能力和寫作技巧,是新聞工作者需要探尋和思索的課題。一些新聞工作者寫不出好作品,其重要原因不是不了解新聞寫作技巧,而是對新聞關注熱情不高,影響了他們的創造空間和想象力。特別是紀實類新聞,對時效性、真實性要求更加嚴格,更需要采編人員提高敏銳性,多寫多練,在不斷地寫作實踐中提升新聞撰寫水平,領悟稿件撰寫編輯技巧。
?。ㄒ唬┨嵘侣劽舾卸龋朴诎l現新聞線索。何為新聞敏感度呢?打個比方來說:靠干泥水活的瓦工,閉一只眼一沖,就能大概判斷水平線在哪里,怎么樣砌墻。經驗豐富的老司機,一聽汽車發動起來的聲響,就能判斷車子的狀況,哪里存在小問題需要及時檢修。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多年的農民,根據時令的發展變化和莊稼的漲勢,就能判斷這一年的收成……正所謂孰能生巧,當一個人對某件事情了解深刻的時候,便能知道其中的規律,便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新聞稿件的創作亦是如此。
所謂新聞敏感度,就是新聞工作者捕捉新聞事件的敏感程度。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快速了解某個事實或事件是不是具有報道的意義,感知事件的價值和預測該事件作用的能力。二是留心某個看似平常事件,但能以小見大,從中引出重要影響力新聞的能力。三是能了解某件事實當中,哪些是值得突出報道的,哪些是一筆帶過的能力。四是能了解哪些事實,哪些材料能引起大眾的興趣,進而成為新聞線索的能力。
新聞敏感度是一種職業的敏感力,這種敏感力可使新聞工作者在日常所見所聞中快速搜索并捕捉新聞線索,進而形成新聞稿件或報道。這種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在長期的新聞寫作實踐中不斷培養和鍛煉。因為畢竟我們周圍的世界發生的事情太多太多了,不可能都拿來作為新聞,只有具備了敏銳的觀察和識別能力,發現其中有價值、對人們有啟發作用的才可能作為新聞來發掘。
記得在上學期間,聽老師講過一個故事:有一次老師的一位朋友外出培訓,乘坐工具是高鐵。在列車運行到某站點停靠的時候,一位老奶奶拎著大布袋,很吃力走了上來。當時,列車內已經沒有座位了,又正值中午時間,許多人都打起來瞌睡,都沒有注意到老奶奶進入到火車里面。這時候,坐在靠走廊的一位小女孩主動站了起來,并有禮貌的對老奶奶說:“奶奶,你坐這兒吧?!边@個很有意義的瞬間被老師的朋友看在了眼里,隨即就拿出紙筆,在列車上寫了一篇小新聞稿,題目就叫《最溫暖的讓座》,沒過兩天,便在當地報紙刊登了。老師說,他的這位朋友就是從事新聞工作多年的“老手”,有一定的新聞敏銳性。假如當時他沒有在意,或者沒有上心,那么就不會形成這樣一篇稿件。因此,新聞敏感度需要我們時時留意身邊有意義的事情,去觀察、去感悟、去提煉。
新聞敏感度是比較寬泛的說法,有許許多多的學問門道在里面,新聞工作者需要通過長期的、不間斷的新聞工作實踐,慢慢積累、慢慢培養。不妨從身邊發生的溫暖人心、有正能量的事情出發,從身邊小事、一點一滴做起,不斷在實踐中提煉總結,從而不斷增強自己感知新聞的敏感程度,抓住每個容易消逝的瞬間,寫出更有質量的新聞報道。
?。ǘ┓e累新聞素材,選好新聞題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新聞工作者要寫好一篇新聞報道,特別是紀實類的新聞,就必須第一時間了解知道當下發生的事件,在此基礎上形成新聞。那么問題是,新聞工作者如何尋找并捕捉到新聞事件呢?寫新聞稿件的素材從何而來呢?我想要做到腿、眼、嘴、腦、手并用,即多跑腿,深入基層,深入生活,鮮活生動的新聞素材往往孕育在基層生活之中;多用眼,就是要多觀察,多注意周圍的新鮮事物,啟發靈感;多動嘴,就是要多問,不怕麻煩,問領導,問同事,問周圍的群眾,要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真正把事件的來龍去脈搞清楚;多動腦,遇事多思考,哪怕是日常發生的小事,里面是不是蘊含著積極的意義?蘊含著正能量?要多加分析思考;多動手,就是要多寫多記,隨身攜帶日記本,把遇到的、見到的新鮮事兒及時記錄下來,哪怕隨即形成不了新聞,也可為日后的寫作奠定基礎。
在平時新聞創作中,相當一部分新聞工作者常常不知道寫些什么,常常為新聞素材而發愁,其實,并不是沒有可寫的東西,而是工作方法和作風不對。央視曾經推出的“走轉改”活動就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白摺本褪亲呋鶎?,新聞工作者要常常深入到基層走一走,不能整天坐在辦公室,大量鮮活生動的新聞事件都是來自基層的,因此要善于從基層、從鄉村中發現新聞線索,尋找寫作靈感;“轉”就是轉作風,新聞寫作特別是紀實類新聞力求準確、客觀、實事求是,這就要求我們新聞工作者摒棄浮躁、急于求成的心理,沉下身去,安下心來,扎扎實實的從客觀事實出發,多傳遞好的、正能量的新聞報道;“改”就是改文風,新聞紀實類稿件不需要太多華麗的辭藻,要求文風樸實、客觀準確,能把事件搞清楚就可以。所以,新聞工作者要從事件的客觀實際出發,學會順藤摸瓜,將事件的前因后果如實呈現清楚,并對相關的人物進行采訪、記錄,力求達到準確客觀地再現整個新聞事件。
所以,新聞工作者一定要做一個有心人,在平時生活中時時用心、處處留意,不放過身邊任何一個人說的任何一件事,正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別人把這件事說完了就完了,而我們新聞工作者還要做進一步的思考,看看能不能成為一件新聞線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發現盡可能多的新聞線索。
另外,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要對周圍的事物時刻充滿敏感,要時刻保持足夠的熱情和興趣,要將每一個可能的場合當作創作平臺,無論是在飯店吃飯也好、在外旅游也好、還是與周圍其他人交談也好,要時時處處留心留意,因為有可能某個人的一句話或者一個舉動就能成為一條新聞線索。新聞工作者要打破這樣一個誤區,認為只有將采訪者叫到辦公室,面對面坐下來正式采訪才是新聞創作;其實不然,在非正式場合的交談和交流,更有可能成為新聞的素材和來源。
在進行紀實類新聞稿件創作的時候,新聞工作者還要注重追求細節,不能大而化之,憑自己的主觀臆斷來進行創作,只知道事件的大概輪廓是遠遠不夠的,要深挖細摳,深入分析、查找事件的本質或原因,這樣寫出來的稿子才有深度,才有吸引力,才能被媒體記住。比如,同樣是報道美麗鄉村,如果你不細心查找所關注的鄉村特點特色、發展路徑、產業規劃等,往往你就會陷入一般化、庸俗化的怪圈,把本就充滿鮮活故事的鄉村文化生活細節給埋沒了,寫出的作品也就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顯得更加蒼白無力。
(三)掌握寫作技巧,提煉好新聞主題。用事實說話是紀實類新聞的最大特點。因此,新聞工作者在進行新聞稿件創作時,要牢牢把握住這一特點,要用事實說話,多用原詞原句,多引用當事人的敘述,盡量不摻雜我們自身的主觀判斷和臆造,防止事實扭曲或偏離。我們身邊有好多領導、好多基層干部其實在履職盡責、為民服務等方面還是有許多閃光點可以發掘的,但由于有的領導同志、基層干部為人低調、羞于張揚,所以要想采訪他們的事跡還需要多花費一些心思。這也是考驗我們新聞工作者的耐心、耐力和臉皮的時候,需要我們去做舉一反三的工作,這方面需要我們新聞工作者自己在工作實踐中多去體會、多去思考。
那么,寫好一篇新聞稿件到底有沒有捷徑或技巧呢?這里可以肯定地說,沒有捷徑可走,就是多練、多練、多練(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如果硬是要說成“技巧”,那需要強調的就是,首先要明確新聞的主題,即這篇報道圍繞什么主題來寫?需要突出價值理念是什么?通過事件描述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這是一篇新聞稿件的靈魂和價值所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新聞工作者一定要理解和掌握當下國家和社會所倡導的主流價值取向,社會弘揚什么,需要什么,倡導什么,我們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在確定新聞主題的時候,也要緊緊圍繞著主題來展開,這樣,通過新聞主題組織起來的新聞稿件,讓人讀起來才有吸引力,才能鼓舞人心,給人以啟迪和警示。其次,要把握好新聞的主題。新聞的主題是一篇新聞稿件的靈魂,如果主題不明確,那么讀者就無法知道文章所要表達的內容什么。文章的主題猶如穿珍珠的線,如果沒有這樣的線,那么再好的珍珠也成不了裝飾品。再就是,文章的主題要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否則文章就顯得膚淺、平淡無味,成不了好的新聞稿件,達不到以饗讀者的目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