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計算時代,軟文世界致力于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網媒資源對接與交付模式的轉變,讓軟文投放更簡單。
有人說,這世上最難的事莫過于,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把別人的錢裝進自己的口袋。
這句話出自奧里森·馬登《這一生,為自己而活》。想必很多喜愛寫作的朋友,也一定對馬登的這句名言感同身受。
寫散文,寫書評,寫故事類文章,寫演講稿,寫電商軟文,怎么寫才能讓他人認同你的觀點呢?
強行灌輸,一定行不通。
當我們告訴孩子,你不能撒謊,孩子會眨巴著眼睛,對我們講的道理似懂非懂。
但當你繪聲繪色地講述《狼來了》的故事,孩子聽后,會饒有興趣地告訴你,真的不能撒謊呀。
你看,用故事來傳達一個觀點的做法是可行的。
問題在于,怎樣巧妙地從故事中引申出觀點,讓你的讀者心服口服呢?
先有故事,再有觀點,這樣才能順理成章,讓人欣然接受。
具體說,有以下三種技巧:
01從敘述描寫(故事)中引出情感態度
對某些作者來說,在文中表達情感,似乎是一種有些尷尬的事。
加上中國人歷來習慣于含蓄,要想痛痛快快喊出自己的情感,表明態度,有點兒羞于啟齒的意思。
怎么辦?先敘述描寫故事,讓讀者沉浸在引人入勝的故事中,然后引出情感態度,這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朱自清在其散文《背影》結尾這樣寫:
我北來后,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唯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蔽易x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當讀者讀到“哎!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自然覺得感情真摯,毫無做作之感。
原因就在于,作者在此之前,描述了父親在火車站送行時,如何努力爬上月臺為自己買橘子的事。
父親的背影,讓很多人體會到一位父親對兒子真切深沉的愛,引發無數讀者共鳴。
有了這樣的感人故事描述作為基礎,作者在文末抒發對父親的深情也就顯得瓜熟蒂落,自然而然。
02從敘述描寫(故事)中引出思想觀點
同理,要讓讀者心悅誠服接受你傳達的觀點,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先講故事,再拋出觀點。
宋代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有一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也是他的人生格言,想必很多朋友能脫口而出。
他是如何把這一著名觀點在文章中亮出來的呢?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strong>
——節選自《岳陽樓記》(范仲淹)
這段話是什么意思呢?
……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連,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游來游去,岸上與小洲上的花草,青翠欲滴。
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波動的光閃著金色,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漁夫的歌聲在你唱我和地響起來,這種樂趣真是無窮無盡??!
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感到心胸開闊、心情愉快,光榮和屈辱一并忘了,端著酒杯,吹著微風,那真是快樂高興極了。
唉!我曾經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人的心情,這是為什么呢?
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應當心系百姓;處在僻遠的江湖間也不能忘記關注國家安危。
這樣說來,在朝廷做官也擔憂,在僻遠的江湖也擔憂。既然這樣,那么他們什么時候才會感到快樂呢?
他們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
你看,范仲淹是如何引出自己的觀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
是一上來就亮出觀點嗎?不是!
如果是那樣,讀者多少會覺得這是強行販賣世界觀啊。
怎么辦?
范仲淹先描述了春和景明的美好景象,然后描寫其中一種人面對大好春光的醉態,端著酒杯,忘了光榮與夢想,忘了屈辱與擔當,陶醉在春風里。
為什么要描述這類人呢?就是為了做對比,突出另一種人。
這就是為結尾引出自己觀點做準備。
指出先賢品德高尚之人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到這里,自己的觀點已經呼之欲出了。
于是,順理成章擺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知名觀點。
再舉個例子。
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有這樣一篇文章,題為《誰都有雨天沒傘的時候》,其中一段:
朋友高中時搬了新家,隔壁的男主人是位警察。某天,這位警察因公殉職,留下了妻子和10歲的兒子相依為命。
以前朋友放學回家,從不拿鑰匙,會喊爸爸來開門。
但鄰居警察過世后,爸爸特別囑咐他,以后自己帶鑰匙開門,別喊爸爸開門了。
朋友覺得奇怪,問為什么,爸爸對他說:“你一喊爸爸,隔壁小男孩聽見會不好受的?!?
父親的共情,傳遞給了他。從此以后,他知道別人有什么不愿提起的東西,或者某個不好受的點,都會刻意地避開,即便不小心提起也會立刻道歉。
漸漸的,他習慣了為別人著想,身邊的朋友越聚越多,事業也越來越順。
聽過這樣一句話,“真正的高情商,不是虛偽,而是溫暖?!弊屑毾胂?,那些相處起來舒服的朋友,可能并非有多善談,但一舉一動卻讓人如沐春風。
——節選自《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2021.10.19)
作者這段話的核心觀點是,真正的高情商,不是虛偽,而是溫暖。這是一種共情能力。
很顯然,要把“共情”這種抽象的問題和觀點說得通俗易懂,讓人樂于接受,也不能硬生生地灌輸。
作者先描述一個故事,一位父親要求自己的兒子在鄰居警察過世后,回家不能喊“爸爸”。
夠吸引人的!這是為啥呢?因為這位父親想到了,鄰居家的孩子如果聽到“爸爸”,很容易觸景生情,產生喪失父親的悲痛心情。
這位父親正是站在他人角度去體會他人感受的。這不就是共情嗎?所以由這個故事引出關于“共情”的觀點,自然是十分貼切的。讀者也能順勢接受。
03從敘述描寫(故事)中引出問題探討
最后,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引發讀者的思考或探討,該如何拋出問題呢?
依然先來看個例子:
作家余秋雨有一篇散文,是回答讀者提問的。
這些讀者也真是有意思,問余秋雨怎樣找到人生導師,或者怎樣才能過好這一生。
余秋雨該如何回答呢?他覺得每個人自己就是最好的人生導師,但要學會反思和記載自己的人生。
如何才能讓讀者主動思考和探討這一人生問題?
余秋雨在文中先描述了古代顯赫之家修家譜的事:
其實,中國古代顯赫之家一代代修續家譜也是為了前后之間互相灌溉、互相滋潤,你看在家譜中呈現出來的那個清晰有序的時間過程是那么有力,使前代為后代而自律,使后代為前代而自強,真可謂生生不息。個人的生命也是一個前后互濟的時間過程,如能留諸記憶,定會產生一種回蕩激揚的動力循環,讓人長久受益。一個人就像一個家族一樣,是不是有身份、有信譽、有責任,就看是否能把完整的演變脈絡認真留存。
指出修家譜可以讓前代人變得自律,因為要讓后代覺得祖宗了不起;同時,后代人也變得自強,因為要向了不起的祖宗學習。
呵呵,很有意思。順著這個邏輯,余秋雨指出,個人的生命歷程也如同“家譜”,應該前后相續,留下記憶。
有了這樣的描述,拋出問題的時機就成熟了。接著,余秋雨在文中連續問了6個問題:
我最合適什么?最做不得什么?容易上當的彎路總是出現在何處?最能誘惑我的陷阱大致是什么樣的?具備什么樣的契機我才能發揮最大的魅力?在何種氣氛中我的身心才能全方位地安頓……這一切,都是生命歷程中特別重要的問題,卻只能在自己以往的體驗中慢慢耙剔。
——余秋雨散文
相信你已經明白,原來拋出問題之前也需要先做出充分的敘述和描寫,讓讀者有一個心里接受的過程。
這就是一種使人心悅誠服的寫作秘密。
看到這里,不少讀者朋友都會覺得這其實就是“故事+金句”的寫法。咱們總結一下它的三種具體技巧:
(1)從敘述描寫中引出情感態度
(2)從敘述描寫中引出思想觀點
?。?)從敘述描寫中引出問題探討
用好以上三種技巧,你寫文章自然能做到讓人悅納觀點,引發共鳴,也就更容易做到把自己的思想裝到他人的腦袋里。
這不就厲害了嗎?
更多寫作干貨,歡迎關注軟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