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計算時代,軟文世界致力于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推動網媒資源對接與交付模式的轉變,讓軟文投放更簡單。
一、人物通訊的定義
人物通訊是以寫人物的思想和事跡為主的通訊。
一般有一個或幾個中心人物。如果是報道群體形象的,也往往突出幾個比較典型的人物。
有系統(tǒng)報道某個人物先進事跡的長篇通訊,也有表現(xiàn)人物的片斷事跡的人物素描、人物特寫、通訊小故事。
二、人物通訊的關鍵
寫好人物通訊的關鍵是抓住人物的特點,揭示出具有鮮明個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懷和思想境界。
通訊稿中既要見事,又要見人;
既見性格風骨,更見精神情懷。
通過典型事例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風貌,揭示時代特征、扣緊與時代脈搏的共振點。先進人物如同鮮明旗幟,可以展現(xiàn)當下社會主流的價值觀,達到側面感染教育讀者的目的。
三、人物通訊的類型
基于文章結構形態(tài)的不同,人物通訊通常有以下幾種類型:
1、傳記式:
其特征是較完整地寫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跡,篇幅較長,內容豐富。
2、特寫式:
側重于寫人物的一時一事,或某一側面。雖然比一般的特寫涉及范圍大得多,但屬于集中于一事、一個側面的寫法。
3、群像式:
特點是報道對象不止一個,而是一個集體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時空范圍內的幾個同類人。
4、問答式:
人物的現(xiàn)場采訪問答實錄。
四、撰寫的步驟及技巧
1、事前調查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不打無準備的仗”
①確定為什么要寫這個人,明確撰稿目的與重點
最近在他身上發(fā)生了什么感人的事件?
取得了什么優(yōu)異的成果?
他身上有什么動人的,值得大家學習的品質?
②了解人物相關背景知識
該人物從事職業(yè)的特點與崗位特征?
基本的入職經歷、獲得榮譽?
以往是否有被宣傳的經歷?
③基于事前調查設計采訪提綱
將自己擺在讀者角度提出困惑
提綱涉及范圍可以廣泛但要有基本的脈絡,有針對性的細化問題
2、人物采訪
“采訪也許不止一次,采訪結束也不意味了真的結束”
①首次采訪最好使用線下面對面的方式
盡量到對方舒適區(qū)進行采訪
除了可以獲得充足的訪談素材,近距離的直接接觸,更可以從人物的身形樣貌、談吐反應、熟悉的環(huán)境中觀察體會到細節(jié)特點與線索
②提前將題綱發(fā)給采訪對象
便于采訪對象提前回憶相關素材
③采訪時把握訪談方向
鼓勵人物展示自己有自信的一面,引導其多提供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性素材
但注意不要過分發(fā)散,作為訪問者要明確主題
④在后期環(huán)節(jié)也要注重與人物本身的溝通
3、采訪技巧
“寫好通訊稿不僅僅在于文筆哦”
①巧妙切入主題
切入點是采訪對象的興奮點,大到被采訪對象的政治立場、思想觀點、情感性格,小到鄉(xiāng)土鄉(xiāng)音、飲食、服飾習慣,乃至一句話等等。
②善用提問方法
拋磚引玉:
有時采訪對象本身材料很多,只是每天的工作生活已經成了習慣,覺得沒有什么值得談的。在這種情況下,記者可以講一些類似的事例,引起對方的聯(lián)想,從而讓對方談出更多有價值的話。但切忌不可誘使對方說假話,也要防止對方為迎合記者的口味順著竿子爬,講一些捕風捉影的東西,失去他自己原有的價值。
粗細結合:
在問過廣泛開放性的問題后,為了防止泛泛而談,要接上嚴密的提問,多問幾個“比如——”“您能舉個例子嗎——”“這是不是像——”“這樣說是什么意思?”這樣的問題。
③善于傾聽觀察
傾聽:聽全面介紹;聽突出問題;聽典型事例;聽細節(jié)過程;聽分歧意見。
觀察:要觀察和人物有關的基本事實;要抓住能夠充分反映事件本質的細節(jié)。
④善于挖掘人物身邊事
這些“身邊事兒”得是“真事”“新事”“大事”或“以小見大的事”。
當你下決心要把手中的一兩個“身邊事兒”變成新聞稿件時,還要做一點征求意見的工作,和身邊的人聊聊看有沒有新的碰撞,使“身邊事”的新聞價值升華,力求使正能量滿滿,副作用趨零。
4、整理素材
“在梳理整合中挖掘亮點”
①每個人物都與眾不同
大致羅列采訪對象最大的特點是什么?在與其接觸的過程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人物身上有什么特質是值得讀者了解并從中獲益的?
②梳理素材
從每段素材中分析提煉人物特點,篩選符合與文章預想主題的事跡素材,有借鑒意義的素材將讓文章具備教育影響的功能。
③詢問采訪對象身邊的人,獲取更立體的視角
5、撰寫稿件
“每個人物都是真實、獨特而鮮活的”
①標題與開頭
充分引發(fā)讀者想要了解人物的興趣,明確的主題將讓讀者一開始就對人物特點有初步了解,明白為什么要寫他,文章開頭可以將讀者拉入情景。
②用文字提高人物的真實性
提防“高、大、全”,讀者更愛言之有物。使用過多的修辭不如在描寫中加入真實的細節(jié),描寫情景時,不只聚光于人物,還可以通過周遭環(huán)境來烘托,寫出每個人不同的特點來。
③讓字面的人物生動而有趣
適當?shù)目谡Z化,回憶如何面對困難能讓人物與讀者共同成長,在事件中描寫人物的情緒反應引發(fā)讀者共情,描寫人物外貌、姿態(tài)、語氣、習慣,愛好或者經歷讓人物具備“煙火氣”。
五、好文章的要素
01、真實:
人物稿的真實,是指你呈現(xiàn)的人物的個性必須真實可信。
沖突式設計,矛盾調動情緒
沖突是展現(xiàn)人物性格的手段。沖突往往因矛盾而生,能夠引人入戲。矛盾共生,沖突迭起,而解決問題的過程,正是展現(xiàn)主人公品格與魅力的過程。
02、細節(jié):
人物通訊稿想要鮮活起來,前提是你要“入戲”,研究和挖掘你的采訪對象。
片段式呈現(xiàn),放大微觀鏡頭
把故事的重要片斷寫具體、寫豐實,用活生生的微觀鏡頭,消解讀者對典型人物概念化臉譜化的刻板印象。
03、語感:
人物稿對文本的要求可能會更高;提倡風格化表達,但無一定之規(guī);表達的高級境界是——熨帖和自然。
文學式表達,增強審美意趣
文學作品擁有很多新聞沒有做到的敘事抒情策略,能夠更加打動人,可以運用豐富多樣的文學表現(xiàn)手法對文章加以潤色提升。
附:如何寫好人物通訊稿
人物通訊是一種常見的新聞體裁,它以宣傳報道人物為主。要寫好人物通訊,我認為在深入采訪、掌握豐富素材的基礎上,動筆寫作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寫出人物的經歷
人物的成長有一個過程,人物通訊用一些筆墨寫人物的經歷,目的是通過追蹤主人公的足跡,描述主人公的成長過程,來挖掘他豐富的感情世界,從而展示他多姿多彩的人生。
但人物通訊畢竟不是人物傳記,這就要求寫人物經歷時必須盡量精練。圍繞主題,注意選材,可以通過三言兩語概括人物一生主要經歷,通過若干片段來表現(xiàn)人物突出的幾段經歷,或者著重描寫人物所經歷的一個事件過程。
筆者曾寫過一篇反映坦桑尼亞117公路施工的通訊《希望三部曲》,里面寫到幾個人物,在寫項目副經理王海濤時,先用一段文字概述他參加工作后的主要經歷,如何從一個普通工人成長為企業(yè)中層干部,然后具體敘述了他在森林區(qū)尋找石料場所經歷的千辛萬苦,以表現(xiàn)他的頑強拼搏精神和苦干實干的工作作風。
二、寫出人物的故事
報道先進人物,不能簡單羅列事例、堆積業(yè)績,應該通過生動的故事,通過典型事例和形象細節(jié)來支撐,只有這樣文章才能有血有肉,人物形象有立體感。
今年夏天筆者在橋鞏水電站采訪時,無意中聽到項目副經理崔德浩與監(jiān)理工程師王金玲的戀愛故事,他們從相識、熱戀到最終走到一起,過程充滿情趣和故事,在年輕工程技術人員中有一定代表性。于是筆者采訪他倆和周圍同事,寫出了人物通訊《情系橋鞏》。筆者同事寫的長篇通訊《與全運會同行》,通過端午節(jié)的粽子、“1+1”人才培養(yǎng)協(xié)議等典型事例,較好地反映出項目領導對年輕大學生的關心和培養(yǎng)。
有經驗的記者在采寫人物通訊時,十分注意運用生動形象的細節(jié)。優(yōu)秀人物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表現(xiàn)焦裕祿與病痛作斗爭,用了這樣一個細節(jié):他經常用一根硬東西頂著時時作痛的肝部,將另一端頂在右邊的椅子上,日子久了,椅子的右邊被頂出一個大窟窿。再看人物通訊《鐵人王進喜》的細節(jié)描寫:有一回,他幫助一個井隊制服井噴,在井場上兩天兩夜沒有合眼,回到大隊時,渾身上下都沾滿泥漿,兩只鞋用繩子綁著,已經分不清鞋和腳了。吃飯的時候,吃著吃著,碗掉在地上,人卻靠在墻邊睡著了。”象這樣生動細節(jié)的運用,使所寫人物生色并賦予很強的現(xiàn)場感。
三、寫出人物的特點
人物通訊這一特定體裁的報道對象是人。在我們企業(yè)由于人物的工作內容可能基本相同,有些通訊員來稿,沒有根據主題需要剪裁素材,未能很好地把握人物的不同特點,稿子寫得較浮淺甚至于千人一面。
其實人和人之間,不但性格而且人生際遇、內心世界、工作方式方法,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都有著千差萬別。今年5月公司組織的濟南工地采風活動,出現(xiàn)了幾篇質量不錯的人物稿子。如《追夢女總工》,寫出了小清河II標項目總工高娟愛鉆研、較真兒、不服輸?shù)男愿裉攸c;《老練小陳》寫出了洪園節(jié)制閘項目副經理兼總工陳霖為人謙和、執(zhí)著穩(wěn)重的性格特點。《成長是一個美麗的傳奇》描寫了一群近年來到工地的大學生,他們有的陽光,有的沉穩(wěn),有的潑辣果敢,但他們也有著相似的地方,那就是工作踏實,責任感強,對企業(yè)懷著一顆感恩的心。
好的人物通訊,既要寫出先進人物共性的一面,也要寫出不同人物在性格、情感、經歷以及人生追求等方面的差異性。10月23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人物通訊《張國忠的人生“三奇”》,講述的是山東茌平縣小楊屯村黨總支書記張國忠的傳奇人生。從1949年起連續(xù)擔任農村黨支部書記60年,創(chuàng)下新中國任職時間最長的村支書紀錄。他有“三奇”:一奇是把“要飯村”帶成首富村;二奇是60年來每逢換屆全票當選;三奇是不識幾個字卻是“理論通”。
四、融進作者的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好的人物通訊必須融進作者的感情,只有融進了作者感情的通訊才能打動人、感染人。原中國青年報記者郭梅妮說過:“那些沒有溶進記者感情的稿子,只能算是一篇人物談話的記錄整理,只有把人物的事跡溶進記者的血液里,從記者的血管里流出來,那才算得上是好作品。”
著名記者穆青在談人物通訊寫作時說:“要使讀者動感情,首先記者自己要動感情。如果記者不感動,那就不可能感染讀者。”當年穆青采寫《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時,是流著淚采訪流著淚寫作的。
寫人物稿注意事項:
一是寫人物就是寫個性。
這還是針對典型人物而言。怎么讓人物回到人物本身,不再承載人物本身以外的東西。
為什么要寫這個人?我認為之所以寫這個人,往往是因為這個人身上的某種個性吸引我們,成功也罷,失敗也罷,或者這個人做出某種非同尋常的事也罷,都和這個人的個性有關。一個人一生做很多事情,而決定一個人的人生走向的事并不是很多,記者在采訪中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很多事情我們采訪到了,哪些事情能進入我們文中,大有講究。我認為一個人在重大關口所做出的選擇最能體現(xiàn)這個人的個性。就拿一些創(chuàng)業(yè)英雄來說,之所以做成功,恰恰是這個人的個性決定的,是他和別人不一樣的個性在起作用。
我們現(xiàn)在寫作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只把他的業(yè)績寫出來,采訪到很多故事,但找不到這些故事和這個人的個性有何關聯(lián)。我們不是在表現(xiàn)個性,而是羅列事跡。
二是寫人物要突出人物的某個側面。
這和第一個問題還是有關聯(lián)的。每人的性格都很復雜,有矛盾。每個人都有一個很樸素的底色。在有限的篇幅里,要能抓住這個人的底色展開。
比如冰點周刊,有三千五到四千字的人物,但大部分是一千五到兩千字的篇幅。我們能否設想一下,在這樣的篇幅里概括一個人的個性。在這方面我們有很多嘗試。
像張建偉寫的,一個四十六歲的團干部不轉業(yè),卻干得津津有味,他做了很多事。具體到寫這篇報道,怎么組織材料?怎么讓主題不散?作者就圍繞著一個“癡”字,所有的材料主體性非常強,就圍繞這個字,他寫出來就不會散。
冰點周刊還有叢玉華寫的“摳門謝老太”。這個人省吃儉用,摳到一個常人無法想像的地步。報道寫她一生的“摳”和死之前的“不摳”。我在組織材料時始終圍繞著謝老太怎么摳,怎么省這一個點上。所以一千五百字的篇幅,最好能用兩個字或一個字來概括,你寫的東西才不會散亂。
我曾經寫過的一個公務員,就寫他兩個字——本份。他身上可能還有其他個性,但我就圍繞著他的本份寫。
像劉元寫的“傻得出奇的紅娘”,一輩子無償給人當紅娘,不收費。
上述幾個人物我認為可以概括的幾個字都是這個時代稀少的品質。他們身上的這種品質非常稀少。寫人物就是要突出人物的某個側面。
三是人物報道切忌寫成人物小傳。
這方面的問題我覺得最多。我們冰點也有這種問題。人物報道人人能寫,寫好最不易。其中一個最易犯的毛病就是把人物報道寫成人物小傳。大家生怕漏掉這個人的某一時期或某一段。他少年時怎樣,童年時怎樣,就寫成了小傳。這是我們最常犯的錯誤。我把這種人物概括為履歷式人物。凡是這樣寫人物報道的,都是采訪時自己腦子里的主題意識非常弱,自己沒有很成型的想法,讓被采訪對象牽著鼻子走了,只是有文照錄。
當然,并不是早年的事情不可以寫,關鍵是怎么找到早年發(fā)生的事情和今天報道之間的關聯(lián),找到與主題的關聯(lián)。我特別怕改稿時看到一寫上了點年紀的人,就是初中時怎樣,青年時怎樣,文革時受了什么委屈等等,這是人物報道最常見的毛病。
四是學會用故事和細節(jié)刻畫。
一個人的行為和語言構成他的性格。我們寫一個人不能讓記者自己出來,這是常見的毛病。比如這人怎么勇敢、堅強或懦弱,都是記者給貼的標簽,其實即便是寫,也應該用他自己的行為來寫,記者不要自己站出來說這個人怎樣,跳出來給人物貼標簽,像“這個勇敢的漢子”,“這個柔弱的婦女”等等。你要使用他自己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和他的語言。
記者采訪時不要老注重他怎么說,要注重他的行為,研究行為,因為行為才能表現(xiàn)出他的個性。
五是人物報道切忌仰視被采訪對象。
比如采訪有權有勢或一些大老板,最忌諱的是仰視,當然也不能俯視。最好的是平視。只有平視才能和他平等對話平等交流,這樣寫出來的東西心態(tài)才健康。仰視不可能做到客觀。特別是采訪有名望的人,甚至要有意識的解構或打破他在公眾前的神秘形象。要把他拉到普通人的行列。
冰點傳奇欄目是寫普通人物不普通的一面。寫有名望的人的時候就要展示一些他的弱點,這種東西往往最代表一個人的本質。
六是我們不要做被采訪對象的傳聲筒。
他說什么我們也說什么,我認為這是最偷懶的人物報道模式。我最厭惡的是“他說”,“他說”,“他又說”,一篇文章大段地引用被采訪對象的話,甚至連這人說早年是從哪哪畢業(yè)的都引進來。并不是說訪談這種體裁不可用。訪談體一定要非常慎重地用。像法拉奇都是用的訪談體,用的是夠份兒的,只有在恰當?shù)臅r候找到恰當?shù)娜苏f恰當?shù)脑挘@時才可以用訪談體。像徐百柯寫過“何謂大國,如何崛起”,都是用的訪談體。恰當?shù)臅r候恰當?shù)脑掝}出來了。
七是一個好的人物報道通常用三種方式交叉寫作來完成。
一種是陳述,一種是描寫,一種是和被采訪對象之間的言語。我最怕的是記者在寫作時一陳到底,這樣的報道容易特別沉悶。如果你能用描寫、陳述和引語三種方式交叉出現(xiàn),文章就不容易沉悶。
談到描寫,一種是記者直接采訪時目睹的,另一種是找到目擊者請他描述當時的情景,然后再還原場景,還原場景然后陳述。一般新聞主要是敘述為主,但一定要交叉使用描寫和引語。特別是你的報道很長時,更要交叉用。一陳到底就簡直使人無法讀下去。
八是把人物置放到特殊場景中去表現(xiàn)。
特殊場景構成特殊的人,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場景。江菲寫過一個修鋼筆的人,一個老的手藝人的職業(yè)倫理。記者寫他時就把他放在他的鋼筆鋪里。
包麗敏寫的“通往功名之路”,一個研究法律的人,北大的,他常年在下面普及公民意識和法律知識,他利用假期七天去貴州山區(qū)普及法律常識,他的舉動很有象征意義。他平常做了大量的這方面的事情。這稿子我細講一下,對大家以后會有啟發(fā)。
我們把他貴州之行做為整篇文章的重軸。他平常做的大量的事情作為背景,在敘述貴州之行時不時插入他平常做的事情,作為背景,而新發(fā)生的有象征意義的鄉(xiāng)村之旅作為重軸。既有新聞意義又不是很孤立的行為。冰點大量嘗試了這樣一種報道手法。
九是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的使用。
這看起來是非常小的方面,但確是在人物或其他報道中用得最爛而且是最不恰當?shù)摹J裁礀|西能成為引語?不是這個人說了什么話都能成為引語。
首先能作為引語的必須是這個人說的具有個性化的話,只有他才會說這話,帶著他身上明顯的個人烙印。而且一定要短小精悍,千萬不能一引幾百字。甚至幾十字都長。
第二,引語當然不排除陳述和表達他的觀點,必須是非常鮮明地表達被采訪人的觀點。
第三可能大家意識不到,引語還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在文章的上下銜接時可起到一種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避免讓文章一陳到底。陳述時讓被采訪人自己出來說,使整個文章發(fā)生了節(jié)奏上的變化,銜接起上下兩段。
十和十一更小,我覺得在寫人物方面要追求細節(jié)。
這里想說一下人物稱謂的變化。寫一個人物不要用同一稱謂,要不斷地變。比方用她,或用她的名字,或用能夠代表她職業(yè)特點的稱謂,總之要不斷的變化稱謂,讓你的敘述不沉悶。不要通篇都是“她”,稱謂要靈活轉換。
第十一就是引語后面一般會有“他說”或前面有“他說”。
“他說”這個講究很多,這都是細節(jié),但對提升一篇文章非常有用。有時會“津津樂道的說”,有時會“突然跳起來說”。這里有的會把稱謂放在前面,有的放在后面。這個變化要在采訪過程中觀察被采訪對象,要細致觀察。我認為這對提升你的寫作很有用處。
十二是盡量少用小標題。
冰點寫人物五六百字時,我不用小標題,小標題是一種偷懶的表現(xiàn)。當無法駕馭瑣碎的材料把它變成整體時才會用。一個好記者會根據性格邏輯或其他因素組織材料,不是沒辦法把這幾段融和起來時就用小標題。好的記者應該是一個縫制高手。
十三我認為很重要。采訪一個人物要采訪二十個人,最少應該采訪十個人。
我們不可能設想寫一個人,不采訪他周圍的人。被采訪人經常意識不到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印象,所以周圍人提供的關于被采訪者的印象才可能更接近真實的人物。當然冰點也很難做到這點。只能做到采訪兩三個人。
美聯(lián)社記者為了寫紐約市長,他首先把市長傳記看了,所有報道這個市長的看了,然后根據材料采訪市長底下的市政廳的人和他的競爭對手以及他的家人,他采訪了六十多個人,然后他要求跟著市長走一個星期,一直把這個星期走完,他才坐下來跟市長談。談完后材料無限龐大,他自己覺得挺滿足,開始整理材料,寫出一個六千多字的報道,題目叫“抓住大樹”。
冰點好多人物也做不到這點,但最少應該采訪四五個人,不能采訪一個人就開始寫。很多東西寫不到位,除了技巧大多都是采訪不到位,問題就出在采訪上。
最后一個問題,也是最難的問題,但還是要說。好的記者要培養(yǎng)自己獨特的風格,找到適合自己的文體。
這只能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冰點給記者提供一個范圍,提供十個不同類型的人物報道,讓他們根據這個東西來悟,究竟為什么好,講不出來,只能揣摩它,這當中有敘事的節(jié)奏、語言等等,這種說不出來的東西只能靠悟。
當然,你把前面講到的都做到了,好記者寫完東西不署名大家都知道是你寫的。新聞這種東西就是手工作坊,不是流水線,一對一。好,我就說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