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計算時代,軟文世界致力于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網媒資源對接與交付模式的轉變,讓軟文投放更簡單。
一、新聞的定義
新聞有很多定義,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研究者對它有不同的定義。我們一般指的新聞,可以理解為:新聞是對新近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或者早已發生卻是新近發現的有價值的事實的及時報道。
這一定義體現了三個要點:新聞必須是新近發生和新近發現的事實;新聞所報道的事實必須是有價值的;新聞必須是對事件的“報道”。
新聞都是以事實為依據,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也是第一要素。
凡是新聞文體,不論消息報道,還是通訊、特寫,在寫作上都應當做到新、快、短、活。
二、新聞的分類
新聞按體裁分類,大致可以分為:消息、通訊、新聞特寫、以及新聞邊緣體裁。新聞邊緣體裁主要包括:報告文學、調查報告、采訪札記、工作研究、來信等。
新聞分廣義的新聞與狹義的新聞,上段的分類是按廣義的'新聞進行分類的,它們是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中常見的報道體裁。狹義的新聞專指消息,又稱電訊(通過電報、電傳、電子計算機傳輸的消息)。它是報紙上最經常、最大量運用的一種新聞報道體裁,也是最直接、最簡練、最迅速地向讀者傳播新聞信息的報道方式。
三、新聞的六要素
新聞要素,是指新聞構成的主要因素。交待新聞要素,是把事實報道清楚的起碼條件。一般來講,在傳統的新聞學講義中,我們常提到的是五要素,所謂五個W(When,Where,Who,What,Why——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在西方新聞學有一個觀點,認為新聞學除了五個W外,還應增加一個H(How——怎么樣,何果),也稱新聞六要素。新聞六要素近年來在國內一些教材中得到認可。
四、新聞語言
新聞語言作為一種獨立的書面語體,它服務于事實的報道,具有質樸、實用的語言形態,明快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風格,講求信息的運載量,使之適宜于社會的廣泛傳播。
新聞語言的特色可以概括為:客觀、確切、簡練、樸實和通俗。
1、客觀。新聞語言的主要功能用于表達客觀事實,而主觀認識和感情的強烈外露,勢必干擾讀者(聽眾、觀眾)對事情原貌的了解和把握。
新聞語言的客觀性,通常表現為:
(1)中性詞多于褒貶詞,即客觀地描述,而不隨便下結論,或者評論;新聞中一般不使用評議性的語言,即使是評述性消息,作者的評述語言也極少,多講究分析對比,然后自然將極其精練的評述語言自然落筆。
(2)修飾語的限制性多于形容性,舉例:昨日氣溫已開始回暖,最高溫度已達15℃,這是用數字進行限制;如果寫成:昨日氣溫已開始回暖,大家感到比前些日暖和很多,這就成了形容詞性,不宜用作寫新聞。
(3)句子的陳述口氣多于感嘆口氣。把一些事件或者現象以第三者身份客觀描述出來,而不是以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去下結論或發表感嘆。
2、確切。確切,就是準確,貼切。在新聞語言的使用上,要求精確性較高,力除消除語言的含混性,但并不完全排斥語言的模糊性。新聞的模糊語言不是語言含混不清,而是相對于精確語言來說,其精確度較低,但又不失之確切。比如,“近200噸”比“幾百噸”,“30多厘米”比“幾十厘米”要精確。
3、簡練。新聞以簡練為貴,以煩冗為病。新聞語言應簡潔、洗練,干凈利落,切忌拖泥帶水。正如魯迅說過,“簡潔的文字,有著穿透讀者心胸的力量”。寫新聞提倡寫短句,說短話,強調簡捷直敘,少曲迂回,尤其忌語言雜質,不要讓復雜的結構和修辭手段、表情語言淹沒事實。比如,“在……的大好形勢下,在……鼓舞下,在……的基礎上”等等繁冗的句子都應避免。
4、樸實。質樸無華,具體實在,這是新聞語言的又一特色。新聞語言講究樸實,就要“有真意,去粉飾,勿賣弄”。
5、通俗。新聞語言的通俗,要求從讀者(聽眾、觀眾)的認識水平出發,運用群眾熟悉的語言形式,即接近口語的書面語。在寫新聞時,用語不以作者的認識標準為準,也不以行業內的認識為標準,而應是最廣大的讀者認識為標準,對一些特殊用詞,或者專有名詞,應加必要的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