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計算時代,軟文世界致力于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網媒資源對接與交付模式的轉變,讓軟文投放更簡單。
所有文體里,穿透力最強的,一定是故事。
圖文時代,一篇故事動輒千字、甚至幾千字。隨著短視頻的強勢崛起,受眾的耐心進一步下降,注意力更為稀缺。
如果你具備1分鐘內講出一個好故事的能力,無疑占盡先機。
按照正常語速,1分鐘,差不多就300字。
今天的主題,我們講講300字的故事型文案該如何設計,才更能讓你突破圈層,廣泛傳播。
先說幾個常見誤區。
第一個誤區,素材堆砌。
很多人寫自己的故事,很容易堆砌素材,寫成一篇流水賬。
比如不少人都寫過的“一個不服輸女孩的十年”,就是把自己的人生履歷拉了一遍,沒有重點,甚至也沒有觀點。
有些人還弄得非常長,5分鐘都摟不住。
我理解,畢竟你的前半生,可能真的發生了很多事。
可是,大家為什么要聽你說你的整個人生?
你是名人嗎,你是明星嗎?
如果不是,大家很忙的。
第二個誤區,開篇介紹自己。
大家好,我是XXX,從事XXX工作,我想給你講講我的故事。
這句話,純粹浪費時間。
我們之前說過多次,短視頻文案的第一句話至關重要。
因為它承擔著一個使命,就是解決用戶的冷漠。
用戶知道你是誰?你忙著介紹自己干什么?
這樣做唯一的作用,只會增加大家的跳出率而已。
第三個誤區,開篇直接說故事。
你可能會說,既然不能上來就介紹自己,我開篇直接說故事總可以吧?
如果是篇幅比較長的圖文創作,或者傳統的小說、故事創作,是可以的。
但對于短視頻來說,不行。
還是那句話,你的開篇,得解決用戶的冷漠。
所以,一上來肯定是要先建立和用戶的關聯,引起他們的好奇或者共鳴。
關于這個,我會在接下來的環節,具體地講。
說完誤區,我們進入怎么辦環節。
對于1分鐘的故事型短視頻文案,怎么寫更容易獲得流量,甚至被推薦上熱門?
大家先記住一個非常典型又好用的結構:
建立關聯+引出故事+鋪陳細節+金句點題
建立關聯,有哪些方式?
引發好奇、營造共情、顛覆認知,都可以。
比如:
你身邊有沒有這種人,無論學什么都特別快,他是天生就聰明嗎?這是引發好奇。
你的人生,有沒有一旦下了決定,就沒法回頭的時候?這是營造共情。
客單價從1千提到1萬后,我多賣了50單。這是顛覆認知。
建立完關聯,再引出自己的故事。
比如:
幾個月前,我在廣深高速遭遇了一場車禍。
昨天,我跟閨蜜大吵了一架。
上周,朋友問我借2萬塊錢。
……
但單有敘述是不夠的,打動人心的,永遠都是細節。
所以接下來,我們要鋪陳至少一個細節。
比如,我曾在某條短視頻里,說了關于我爸的一個細節:
有一天,我爸騎電動車,出了車禍,手腳擦破了。
我趕到現場,扶住他的一瞬間,我呆住了,我好像捏到了一團棉花。
他的手臂上,竟然幾乎沒有肌肉。
要知道,我爸年輕時,是非常強壯的。小時候他打我可疼了。
在我忽略了家人只顧打拼的這些年,歲月究竟對父親做了什么?那一刻,我多希望他依然力大無比,能像當年一樣揍我。
那一刻,我才真正認識到,我放棄北京回昆明,是無比正確的決定。
如果沒有這個細節,就沒法支撐我說出“放棄北京回昆明是無比正確的決定”,更沒法引發與受眾的共情。
但這樣就夠了嗎?
不夠。
故事說完了,只是故事線結束了,情感線還并沒有。
受眾并不僅僅想要聽故事,他們更想要的是在故事里照見自己,他們想要你替他們說出那句想說的話。
所以,一句能撞進受眾內心的金句,是必須的。
比如前面那個例子,我最后給出的一句話是:
生而為人最大的幸福,是子欲養,而親尚在。
在我多數的故事型文案結尾,都有相應的金句點題。
比如:
在《成為拆二代后,我策劃了一場針對父母的騙局》里,我寫的是:
真正想對父母好,是讓他們覺得,這事對子女好。
而在《與死神擦肩而過是種什么體驗?》里,我寫的是:
生命太脆弱,來日也并不方長,想做什么,現在就去吧。
到此,一篇故事型文案,才算完滿完成。
建立關聯、引出故事、鋪陳細節、金句點題。
這16字真言,你記住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