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計算時代,軟文世界致力于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網媒資源對接與交付模式的轉變,讓軟文投放更簡單。
張同學是誰?
或許還有很多人不知道,也不認識他。
但是,張同學火了。
一周漲粉300萬,從10月4號發布第一條視頻至今累計產出41個作品,兩個月不到的時間里,全網粉絲突破1000萬。
更可怕的是,他單條視頻播放量高達2.34億。
雖然在短視頻平臺上發布作品,但他的內容時長并不短,每個視頻長度至少7分鐘起。
讓人出乎意料的是,在一個7分鐘的視頻里,他總共拍出了290個剪輯鏡頭。
這是什么概念呢?
好萊塢快節奏大片每個鏡頭的長度是3到4秒,奧斯卡最佳剪輯獎《諜影重重3》的鏡頭長度做到了2秒以內。
而在張同學的作品中,平均每個分鏡頭的時長是2.27秒。
就連人民網也給張同學點贊,這個來自東北農村的單身小伙算是徹底出圈了。
那么,張同學為什么突然火了?
透過現象看邏輯。
接下來,我會從產品、需求、運營的角度來和你一起拆解張同學爆火背后的邏輯。
說了這么多,先看看張同學到底長啥樣吧。
張同學是遼寧營口人,他的生活場景和拍攝場景全部都是在東北農村。不管從他的穿著還是言談舉止,你都能感受到一股鄉土氣息。
他的視頻內容都是日常生活記錄,從起床、刷牙洗臉、喂貓、做飯,到拍蒼蠅、吃零食、會友,所有的生活細節都呈現在他的視頻里。
快速的鏡頭切換、多角度拍攝記錄、第一視角觀感,在配上他選的那個節奏感極強的配樂,張同學的作品特點就定型了。
說到這你可能會覺得,就這?
確實,如果只是這樣,張同學火不起來。所以,一定還有更細節的東西。
如果我們把張同學的作品比作一款產品,那就一定會涉及產品定位、目標人群、解決方案。
說白了,任何一款產品都需要回答一個問題,即「用什么方法為誰解決了一個什么問題」。
好,接下來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1、張同學的產品到底有什么特別之處?
看過他視頻的人一定知道,張同學的生活拍攝場景里充滿了年代感,不僅還原了農村生活的日常,還通過一些老物件喚起了一代人的回憶。
比如每次起床都會出現的繡花針套、時常會喝的AD鈣奶、洗臉用的搪瓷臉盆。
再比如,他家里那個老舊衣柜、床頭的老式剪刀、房間一角的縫紉機。
小時候的場景、記憶里的物件、那個年代的生活。
如果你仔細看會發現,張同學的視頻里出現的唯一一件現代化的物件,就是他那個屏幕碎了的大屏智能手機。
不僅有懷舊場景和物件,張同學記錄的內容也特別生活化,很寫實,同時也夾帶著一些來自東北人的天然喜感和幽默。
到這,張同學視頻的產品定位就確立了:搞笑的懷舊農村生活寫實。
產品定位清楚了,接下來就是產品面向的目標人群。
在我看來,雖然他拍攝的是農村生活寫實,但他的目標人群肯定不是農村人。
相反,他的目標人群是那些曾經的農村人以及有農村生活經歷的人,另外就是身處大都市的城里人。
我從國家統計局找到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其中有一項是我國城鎮人口的占比,2020年達到了63.89%。
這個數字,在過去30多年的時間里翻了3倍多。
也就是說,有很大一批鄉村人口變成了城鎮人口。
雖然都變成了城里人,但我們共同擁有來自過去的回憶,這是一個擁有龐大人群基數的普遍內在需求。
目前我們國家有14億人口,其中有9億是城鎮人口。這批人里面有我們的父輩長輩,也有我們自己。
對于80后和90后來說,那個年代的記憶是回不去的,也是非常深刻的,同樣是值得懷戀的。
曾經的農村人被喚起的是回憶,產生的是共鳴;大都市的城里人被激發的是好奇,產生的是新鮮感。
我在網上看到一份關于張同學輿論受眾群體的數據,其中絕大多數人來自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
這一點,很好的證明了關于目標人群的指向。
不是別人,就是你我。
產品定位清楚了,目標人群也清晰了,接下來就是產品的解決方案。
正如前面所說,張同學的視頻有這么幾個特點。
第一,快速的鏡頭切換。
第二,多角度拍攝記錄加第一視角觀感。
第三,節奏感極強的配樂。
這三個因素疊加在一起會給觀眾帶來一種有別于其他視頻內容的體驗,也就是沉浸感。
沒錯,就是這個沉浸感。它不僅讓觀眾投入到對那個年代的回憶里,而且也讓觀眾難以出戲。
這就是為什么一段7分鐘的視頻會給人一種看起來不累,而且反而越看越投入的原因。
到這,我們就可以回答之前提出的那個產品問題了,「用什么方法為誰解決了一個什么問題」。
張同學的答案是:用獨特的拍攝和剪輯手法記錄懷舊的農村生活,為那些困在大都市的城里人找回那個年代的記憶,以緩解來自現實的壓力。
是的,懷舊、共鳴、減壓,這是張同學產品所提供的用戶價值。
如果我們把樸實的內容比作產品,剪輯制作比作運營,那這二者共同支撐起來的就是引發情感共鳴的用戶價值。
說完了產品,接下來該聊需求了。
2、張同學靠什么激發了用戶需求?
前面說了張同學的產品定位、目標人群以及解決方案,那如果從更深層次的角度去分析背后的用戶需求和動機,我們會得到一些怎樣的有趣結論呢?
拋開現象看邏輯。
很多人關注張同學都是源于獵奇心理,可能是偶然在抖音上刷到、可能是身邊朋友討論、也可能是輿論的熱度。
包括你正在看的我這篇文章,實際上也是在幫你完成獵奇需求。
這些提示信息都讓用戶產生了一探究竟的動機,一旦用戶進入了張同學的視頻,前面說的那套產品邏輯就成立了。
很快,獵奇喚起了回憶,回憶進而產生了共鳴。
這個鏈條,是讓單個用戶進入張同學產品邏輯的路徑,同時也是張同學火起來的基礎。
說白了,產品得好、需求得對、人群得準。
理解人性的人一定知道,人一旦因為某個事物產生了共鳴,就會調動并激發自己的情緒,情緒表現出來的方式有很多種,表達欲就是其中一種。
在共鳴的基礎上激發表達欲,進而會形成討論。
如果你去看張同學的視頻評論區,會看到各種不同身份角色的人在那討論,有的是普通群眾、有的是專業影視人員、有的是陰謀論者。
討論多了,就會產生不同觀點,進一步形成了話題。
話題效應一旦出現,傳播因子就生成了。
話題的好處是會擴大受眾,很多人會因為特定的話題參與到討論中來,進而會產生傳播。
傳播的開始,就是張同學出圈的機會。
到這里,從獵奇到傳播的完整鏈路就形成了,而且這個循環會持續發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增長引擎。
增長引擎會自發運轉,只要不斷有新的人進來獵奇,就會更多喚起回憶、產生共鳴、激發表達欲、形成討論、形成不同觀點、構建話題、擴大受眾、開始傳播、出圈。
看到這,或許你就能夠理解為什么張同學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出圈,并在兩個月的時間里積累超千萬的粉絲了。
這不僅是一個增長鏈條,也是一個需求被激發的完整過程。
如果你還記得前幾天我寫的那篇關于內容產品的文章,一定對這個圖有印象,這是從關注度和熟悉度兩個角度劃分的內容四象限。
對于我們大部分人來說,我們的注意力都聚焦在自己熟悉且關注的事物上,也就是圖中的焦點區,這是我們花時間花精力的地方。
綠色區域的記憶倉庫,對應的就是我們熟悉但不關注的內容,比如曾經在農村生活過或者有過農村生活回憶的人。
張同學的視頻就是從這個區域去喚起記憶,并不斷往焦點區轉移。
除此之外,對于默認且不關注的認知盲區,也有很多人被張同學的視頻吸引過來,他們就是那些生活在大都市的城里人,對農村生活產生獵奇心理的人。
所以,通過喚起回憶的方式從記憶倉庫往焦點區轉移,通過激發好奇的方式從認知盲區往焦點區跨越,共同實現了共鳴效果。
理解了產品和需求,最后還有一個問題,為什么是張同學火了?
以及,為什么張同學是在抖音火了?
3、為什么張同學是被抖音選中的人?
張同學的出圈和火爆是在抖音平臺,但張同學并不只在抖音發布作品。他在快手和小紅書上同樣開設了賬號。
有趣的是,張同學在抖音上目前有1100多萬粉絲,但在快手上卻只有50多萬粉絲,而小紅書只有1000多個粉絲。
這個對比和反差非常明顯,背后的邏輯又是什么呢?
張同學對于抖音而言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價值,一個是差異化,一個是反主流。
抖音給用戶的印象是精致、潮流、新奇,上面的內容也好、網紅也好,跟快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種差異化既給了抖音特別的識別度,其實某種程度上也限制了抖音的出圈。
所以,抖音急需一個張同學這樣的案例來實現自己出圈的目的。
很多人對美女、帥哥、炫富這類內容產生了審美疲勞,而張同學恰恰彌補了這個空隙。
其次,張同學的樸實農村生活內容也和抖音大多數的內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反主流色彩極大拓展了抖音的內容邊界,這也是抖音需要的。
或許是被突然的發現,或許是被精心的挑選。總之,張同學是被抖音選中的人。
有人說,張同學就是低配版的男版李子柒。
在我看來,李子柒其實體現的是田園生活,是向往中的詩和遠方。但張同學體現的是鄉村生活,是我們記憶里觸手可及的共同回憶。
用福格行為模型來分析張同學的火爆現象,就可以看出用戶動機形成的原因。
如果張同學的內容只是普通的記錄農村生活,那他難以出圈。但他用特別的方法記錄了懷舊的農村生活,用戶參與度的行動線就會被跨過。
再加一點,張同學記錄的是搞笑的懷舊農村生活,這就相當于畫龍點睛了。
層層上升,用戶行動點越來越高。
共鳴有了、話題有了、傳播有了、增長引擎也有了。
所以,張同學火了。
寫在最后
現在很多人說張同學肯定不是一個人,背后有團隊操作。
在我看來,有沒有團隊都不重要了,跟我們也沒有什么本質的關系。
張同學可以是天賦異稟,也可以是被選中的幸運兒,同樣可以是被精心策劃的案例。
但是,張同學讓我們找到了那個年代的記憶,回憶起了久違的當初。
獲得中國影視票房第一的《長津湖》其實也是基于真實事件拍出來的電影,但不妨礙我們去感受當年那個場景、去緬懷先烈。
同樣,張同學也是一部戲,他把自己的生活做成了一部戲,讓更多人去感受、去回憶、去喚起那回不去的曾經。
沒錯,就是我們已經失去的那個年代。
最后的最后,張同學之所以在抖音火了而沒在快手出圈,在我看來就一個原因。
抖音需要張同學,正如快手需要周杰倫。
(來源網絡,侵權聯系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