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計算時代,軟文世界致力于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網媒資源對接與交付模式的轉變,讓軟文投放更簡單。
這篇新聞是地震臺網的機器人寫的。地震臺網后臺是有地震監測系統,這個系統是全天24小時監測地震的實時數據。通過這個監測系統,可以快速的輸入一個簡單的結果:地震的地點,時間,地震的相關參數。這是一份詳細的報告。這種類型的系統就相當于公安機關的天眼系統。
僅用25秒出稿,540字并配發4張圖片,內容包括速報參數、震中地形、熱力人口、周邊村鎮、周邊縣區、歷史地震、震中簡介、震中天氣8大項。
ruanwenshijie.com25秒能做什么?當人類記者還處在驚愕中時,機器人已經迅速完成了數據挖掘、數據分析、自動寫稿的全過程,不禁讓公眾浮想聯翩:記者是否要徹底失業了?
但是對于這個問題不需要驚慌,你要明白,現在的人工智能技術即使在某些領域占了很大的優勢,但是還很難達到急著所寫稿件的思想深度,感情和邏輯。記者這個群體,畢竟還是高等智慧生物,機器人想要取而代之并沒有這么容易。
其實,對于機器人寫稿,傳媒界并不陌生。從技術層面上來說,寫稿機器人實際上是一種數字技術和智能寫稿編程系統。系統的背后一般會有幾百個模板,根據不同需要寫出不同的稿件。
ruanwenshijie.com一般而言,機器人寫稿流程分為數據采集、數據加工、自動寫稿、編輯簽發4個環節。只不過面對海量數據信息,人力的處理速度肯定趕不上機器人,機器人在以信息發布為主的消息、上市公司公告、財務報表、官方發布、社交平臺、證券行情等類型文章,寫稿機器人不僅提高了新聞的時效性,同時節約了成本。
雖然目前人工智能的技術日益成熟,有時候在效率上比人類更勝一籌,可以取代部分傳統人力。新聞稿的記者的工作,但是真的要比較起來,人力絕對占了機器人所不具備的很多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