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計算時代,軟文世界致力于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網媒資源對接與交付模式的轉變,讓軟文投放更簡單。
自打放開三孩以后,教育部政策一個接一個,可以說是非常給力,目的是為了給學生和家長減負。最近,教育部又下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要求3、4年級學生要學會做涼拌菜、拼盤,學會加熱饅頭、包子,煮雞蛋、水餃等蒸、煮的方法。
消息一發出,便引起網友熱議。很多網友認為,這一舉措挺好的,利國利民,從小抓動手能力比較容易。不過,也有人認為那么小的孩子根本不可能學的會。那么,該舉措究竟有哪些規定?效果又如何呢?
根據《義務教育課程方案》,每周的勞動課不得少于1節課,任務設置10個群,每個群有不同的項目,具體負責任務落實。要求學生會做簡單的飯菜。
隨著食品日益豐富,人們選擇的空間也越來越大。加上某團等快送行業的飛速發展,可以說想要吃什么,全城廚師都能為你服務,大家享受著這種便捷服務,慢慢地忽視了家庭菜的意義了,很多家庭整月都不開火,久而久之,孩子當然也就不會做飯和做菜了。
學生自己做菜至少不會餓肚子。這主要是沒有養成動手的習慣,前段時間網上流傳著“世上最懶的人”,就是因為從小被父母溺愛,到了二十多歲,父母都相繼離世,自己吃喝拉全在家里,連鄰居給的飯都懶得吃,最后只能餓死了。
ruanwenshijie.com
所以,從小就要培養動手能力和生存自救能力,至少不會餓著自己,不是說讓他們什么都會,但是最基本的要知道,哪怕大人不在家的時候,不至于餓肚子,這是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ruanwenshijie.com
學生自己做菜有利于培養勤勞的習慣。做菜說簡單也簡單,但是如果很少做或者不做,那就有難度了。現在很多小孩子養尊處優慣了,成長了還天天想著啃老。就是沒有對自己動手的意識。其實這個要求不高,我們小時候,三年級就可以幫父母蒸饅頭了。
學生自己做菜能夠更多地體諒父母的辛苦。有網友說,“多好啊,這樣子逐漸的學校里面什么都教,對于父母的要求就可以降低了,什么人都有自信生孩子了,孩子好不好,就看他自己努不努力了是吧,多么完美的社會啊”。其實大多數父母是希望孩子能自食其力的,也希望他們能夠用雙手創造自己的未來,也只有他們經歷了,自己做手做了,才會真正理解父母,才能更加體會到父母的辛苦。
其實,勞動課一直都有,只是一直以來唯成績論,把勞動課給忽視或擠占了。更不用擔心學生小時候不會了,70后、80后的人小時候會做的,為什么現在的學生就不會了呢?所以,老師大膽地教吧!家長也放心吧,在勞動課上學生相互影響下,或許能帶給你一個全新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