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計算時代,軟文世界致力于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網媒資源對接與交付模式的轉變,讓軟文投放更簡單。
6月11日,“唐山打人事件”沖上熱搜,隔日,#上外一學生向同學杯中投放異物#詞條再次刷新網友認知。除了事件本身引起的巨大爭議,在兩次事件的新聞報道中,北京頭條用“靠近交談”、“對抗女子”指代“性騷擾”、“毆打”,微博熱搜用“異物”指代不明藥物,諸類報道均被人質疑存在淡化事件性別議題的動機,新聞媒體再次陷入信任危機。
在微博上,此類性別議題有關的公共新聞已不是第一次引起爭議。從2015年起,“地鐵哺乳”、“高校女生節標語”等事件均引發巨大輿論關注。性別問題成為了網友們重點探討的公共議題之一。
新聞媒體在性別議題中究竟發揮著怎樣的角色?近日新聞報道為何屢屢采用“詞語替換”?媒體失職的背后又還存在著哪些深層動因?
從媒體變遷看性別議題發展
有研究認為,在印刷為主的傳播時代,男性是通過文字工具加深了根深蒂固的“男權文化”。基本由男性壟斷的文化教育,使得女性在過去數千年的歲月中被置于男性視野下。
在電視時代到來后,外界知識獲取的門檻降低。盡管男性壟斷的“鉛字文化”遭到挑戰,而性別議題不過是從抽象的文字符號進化為具象的屏幕畫面——影視劇中,女性往往被打造成無私、忘我、完全奉獻給男性的形象。即長期“霸屏”的典型的“圣母”、“白蓮花”角色,以及現在流行的“傻白甜”。
在電視屏幕中,女性的被動、柔弱、非理性與男性的主動、權威性、理性的特點形成了鮮明對比。
(典型圣母角色-《宮心計》劉三好)
新媒體時代,低門檻與開放性特點消解了男性對新媒介的控制權,自由的新媒體環境使女性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言機會和言論空間。但從實踐上而言,女性仍然是“被看者”。如天仙妹妹、最美女xx、地下停車場女孩溫婉,多以自身美貌先賺取一波流量,再通過網絡傳播成為紅人。
(地下停車場女孩,憑借10秒視頻紅遍全網)
炫耀A4腰、鎖骨放硬幣,以及一系列“白瘦幼”的評價標準也是如此。在看似“自由”的新媒體環境下,大多數女性的言論并非出于主體意識,而往往是向媒介市場無意識妥協的結果,在不自覺中將自己放在了“被觀看者”的位置。女性依舊是男性眼中的風景和娛樂對象,成為被看、被評價的對象。
性別議題背后的商業邏輯
既然“白瘦幼”之類的評價標準并非女性自愿發起,而是向媒介市場妥協的結果,那么則不得不分析性別議題背后的商業邏輯。
精心編輯的內容、發表的言論無人問津,發幾張美照卻能輕松在互聯網上收獲大批流量,還能享受紅點無數的私信。在這種流量引導下,只會有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發布關于自己美貌和身材的內容。那么問題是,是誰來制定與主導這種流量機制的?
對于微博、微信公眾號,是社交媒體平臺;對于各類瀏覽器和新聞網站,是其網絡門戶。大眾傳媒既承擔著社會責任,也具有經濟運營壓力。網絡在性別建構上,一方面作為大眾傳媒要承擔建構性別平等的社會功能,另一方面又視女性為謀取商業利益的手段之一。在現實社會中,網絡往往基于商業利益的考慮而忽略社會責任。
“因此,商業動機成為網絡傳播性別刻板的根源。”在傳統男權文化的影響下,售賣女性特征和刻板印象是媒介謀求商業利潤最普遍和最容易的方式。
(長城汽車廣告,在汽車廣告中香車美女是標配)
個人發布者的內容受平臺和網站的流量機制引導,媒介發布平臺又受商業利益影響,最終,都在無意識地迎合著傳統男權文化。
語言修辭的力量
有研究者對屠呦呦獲取諾貝爾文學獎的報道做了調查。在1000多條新聞樣本中,20%涉及屠呦呦的私人生活,多將其丈夫塑造為一個為工作繁忙的妻子“補位”、細心體貼、負擔起家庭責任、為家庭犧牲的“居家好男人”形象,大量報道塑造甚至歌頌屠呦呦作為一個“女強人”獻身工作的形象。這種“居家好男人”的報道模式,強化的依舊是女性應該為家庭犧牲的價值觀。
同樣的案例還有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在我們反復提及某位女性是“女強人”的時候,或許也該反思為什么沒有“男強人”這樣的詞語存在。性別的刻板印象,往往無意識地藏匿在修辭之中。這,就是語言修辭的力量。
“靠近交談”、“對抗女子”指代“性騷擾”、“毆打”,“異物”指代不明藥物,還有隨處可見的“404”和“炸號”,新聞報道媒體與平臺內容把關者,一個最懂語言修辭的力量,一個則暗處掌握著對語言修辭的控制權力。
不止是新聞媒體
針對“唐山打人”事件,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發表了評論文章,認為該事件屬于社會治安事件,不應用“性別議題”加以解讀,而應該以“強弱議題”分析更為恰當。
不過,該言論引起了評論區的強烈反對。
對于性別議題的漠視與回避,不僅僅發生在新聞媒體中。至少目前看來,部分學界也是如此。
結語
寫完這篇文章,忽然有些悲觀。當我首次注意到這些事件的時候,關注的是新聞媒體用語言去模糊淡化性別議題,也就是試圖用語言修辭,去引導輿論。在逐步分析的過程中,我發現,僅從媒體角度來說,無論是作為內容發布的新聞媒體,還是內容把關的平臺監控,從修辭和商業邏輯上都深受傳統的男權文化影響。
也就是,傳統的男權文化思想,是性別議題中媒體角色行動的底層邏輯。而這些事件并不僅僅只有媒體一個角色參與其中。
有學者認為,所謂的網絡性別平等不過是一種“鏡像逃逸”,在看似平等的鏡像之下所折射出來的仍是根深蒂固的男女不平等。
男女平等,任重道遠。
文章來源公眾號:腦洞養成計劃。侵權聯系刪。
上一篇 企業軟文推廣品牌技巧
下一篇 新聞媒介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