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計算時代,軟文世界致力于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網媒資源對接與交付模式的轉變,讓軟文投放更簡單。
如何提升新聞稿件的撰寫編輯能力,是許多電視臺記者探尋和思索的課題。一些基層電視臺記者或新聞記者寫不出好的作品,一個重要原因不是不了解新聞寫作技巧,而是對新聞的關注熱情不高,影響了他們的創造空間和想象力。特別是紀實類新聞,對時效性、真實性要求更加嚴格,更需要記者提高敏銳性,多寫多練,在不斷地寫作實踐中提升新聞撰寫水平,領悟稿件撰寫編輯技巧。
ruanwenshijie.com
1.寫好紀實類新聞稿件,需要提升新聞敏感度,善于發現新聞線索
何為新聞敏感度呢?打個比方來說:靠干泥水活的瓦工,閉一只眼一沖,就能大概判斷水平線在哪里,怎么樣砌墻。經驗豐富的老司機,一聽汽車發動起來的聲響,就能判斷車子的狀況,哪里存在小問題需要及時檢修。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多年的農民,根據時令的發展變化和莊稼的漲勢,就能判斷這一年的收成……正所謂孰能生巧,當一個人對某件事情了解深刻的時候,便能知道其中的規律,便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新聞稿件的創作亦是如此。
所謂新聞敏感度,就是記者捕捉新聞事件的敏感程度。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快速了解某個事實或事件是不是具有的報道的意義,感知事件的價值和預測該事件作用的能力。
二是留心某個看似平常事件,但能以下見大,從中引出重要影響力新聞的能力。
三是能了解某件事實當中,哪些是值得突出報道的,哪些是一筆帶過的能力。
四是能了解哪些事實,哪些材料能引起大眾的興趣,進而成為新聞線索的能力。
新聞敏感度是一種職業的敏感力,這種敏感力可使我們的新聞記者在日常所見所聞中快速搜索并捕捉新聞線索,進而形成新聞稿件或報道。這種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在長期的新聞寫作實踐中不斷培養和鍛煉。因為畢竟我們周圍的世界發生的事情太多太多了,不可能都拿來作為新聞來用,只有具備了敏銳的觀察和識別能力,發現其中有價值的、對人們有啟發作用的事情才能夠作為新聞來發掘。
比如,筆者某次在外出培訓過程中,當時是乘坐高鐵過去的。在列車運行過程中,在某個小站停靠的時候,一個老奶奶拎著大布袋,很吃力的走了上來。當時,列車內是沒有座位的,又正值中午的時間,許多人都在此時打盹,都沒有注意到老奶奶進入到火車里面。這時候,坐在靠走廊的一位小女孩主動站了起來,并有禮貌的對老奶奶說:“你坐下吧,奶奶。”這個很有意義的瞬間我看在了眼里,隨即拿出紙筆,在列車上我就寫了一篇小新聞稿,題目是《最溫暖的讓座》,沒過兩天,便在當地報紙刊登了。假如我當時沒有在意,或者沒有上心,那么就不會形成這樣一篇稿件。因此,新聞敏感度需要我們時時留意身邊的有意義的事情,去觀察,去領悟。
新聞敏感度是比較寬泛的說法,有許許多多的學問門道在里面,新聞記者需要通過長期的、不間斷的新聞工作實踐,慢慢的積累、慢慢的培養。不妨從身邊的發生的溫暖人心的、有正能量的事情出發,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不斷在實踐當中提煉總結,從而不斷增強自己感知新聞的敏感程度,抓住每一個容易消逝的瞬間,寫出新聞報道。
2.寫好新聞紀實類稿件,需要積累新聞素材,選好新聞題材
古代有句老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新聞記者要寫一篇新聞報道,特別是紀實類的新聞,就必須第一時間了解知道當下發生的事件,在此基礎上形成新聞。那么問題是,新聞記者的如何尋找并捕捉到新聞事件呢?寫新聞稿件的素材從何而來呢?我想要做到腿、眼、嘴、腦、手并用,即多跑腿,深入基層,深入生活,鮮活生動的新聞素材往往孕育在基層生活之中。多用眼,就是要多觀察,多注意周圍的新鮮事物,啟發靈感;多動嘴,就是要多問,不怕麻煩,問領導,問同事,問周圍的群眾,要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真正把事件的來龍去脈搞清楚;多動腦,遇事多思考,哪怕是日常發生的一些小事,里面是不是蘊含著積極的意義,蘊含著正能量,多加分析思考;多動手,要勤快,多寫多記,隨身攜帶日記本,把遇到的或見到的新鮮事兒及時記錄下來,哪怕隨即形成不了新聞,也可為日后的寫作奠定基礎。
在平時的新聞創作中,相當一部分新聞記者常常不知道寫些什么,常常為新聞素材而發愁,其實,我們不是沒有可寫的東西,而是工作方法和作風不對。央視前段時間推行的“走轉改”活動就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走就是走基層,新聞工作者要常常深入到基層走一走,不能整天坐在辦公室,大量鮮活生動的新聞事件都是來自基層的,因此要善于從基層,從鄉村中發現新聞線索,尋找寫作靈感;轉就是轉作風,新聞寫作特別是紀實類新聞的要求準確、客觀、實事求是,這就要求我們的新聞工作者摒棄浮躁、急于求成的心理,沉下身去,安下心來,扎扎實實的從客觀事實出發,多傳遞好的、正能量的新聞報道;改就是改文風,新聞紀實類稿件不需要太多華麗的辭藻,要求文風樸實、客觀準確,能把事件搞清楚就可以,所以,新聞記者要從事件的客觀實際出發,學會順藤摸瓜,將事件的前因后果如實呈現清楚,并對相關的人物進行采訪、記錄,力求達到準確客觀地再現整個新聞事件。
我們的新聞記者一定要做一個有心人,在平時生活中時時用心,處處留意,不放過身邊任何一個人說的任何一件事,正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別人把這件事說完了就完了,而我們新聞記者還要做進一步的思考,看看能不能成為一件新聞的線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發現盡可能多的新聞線索。
同時,作為一名新聞記者,要對周圍的事物時刻充滿敏感,要時刻保持足夠的熱情和興趣,要將每一個可能的場合當作創作的平臺,無論是在飯店吃飯也好,在外旅游也好,還是與周圍其他人交談也好,要時時處處留心留意,因為有可能某個人的一句話或者一個舉動就能成為一條新聞線索。新聞記者要打破一個誤區,認為只有將采訪者叫到辦公室,面對面坐下來正式采訪才是新聞創作,其實不然,在非正式場合的交談和交流,更有可能成為新聞的素材和來源。
新聞記者在進行紀實類新聞稿件創作的時候,還要注重追求細節,不能大而化之,憑自己的主觀臆斷來進行創作,只知道事件的大概輪廓是遠遠不夠的,要深挖細找,深入分析或查找事件的本質或原因,這樣寫出來的稿子才有深度,才有吸引力,才能被媒體記住。比如,同樣是報道美麗鄉村,如果你不細心查找所關注的鄉村的特點特色,發展路徑,產業規劃等,往往就會陷入一般化、庸俗化的怪圈,寫不出特色來。
3寫好新聞紀實類稿件,需要掌握寫作技巧,提煉好新聞主題
用事實說話是紀實類新聞的最大特點。因此,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稿件創作的時候,要牢牢把握住這一特點,用事實說話,多用原詞原句,多引用當事人的敘述,盡量不摻雜我們自身的主觀判斷和臆造,防止事實扭曲或偏離。
寫好一篇新聞稿件,首要的是明確新聞的主題,即這篇報道圍繞什么主題來寫,需要突出的價值理念是什么,通過事件的描述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這是一篇新聞稿件的靈魂和價值所在。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新聞記者一定要理解和掌握當下國家和社會所倡導的主流價值取向,社會弘揚什么,需要什么,倡導什么,我們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在確定新聞主題的時候,也要緊緊圍繞著主題來展開,這樣,通過新聞主題組織起來的新聞稿件,讓人讀起來才有吸引力,才能鼓舞人心,給人以啟迪和警示。
最后,要把握好新聞的主題。新聞的主題是一篇新聞稿件的靈魂,如果主題不明確,那么讀者就無法知道文章所要表達什么。文章的主題猶如穿珍珠的線,如果沒有這樣的線,那么再好的珍珠也成不了裝飾品。再有,文章的主題要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否則文章就顯得膚淺,成不了好的新聞稿件。
上一篇 2022新聞消息寫作概要
下一篇 考核方案寫作內容與分析